两会“双碳”提案汇总!

2024年两会,“双碳”是焦点中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3月8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采访中指出:我们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减污降碳为抓手,推动我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进一步落实好、建设好全国碳排放市场尤其是最近启动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我们绿色转型做好支撑。对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予以严惩,既罚机构也罚责任人,对于情节严重的还要取消其执业资格。这些制度毫无疑问都增强了我们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能力。




同时很多代表委员也围绕”双碳“,提出了自己的提案议案。




黄震委员代表民进中央发言:加快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黄震委员9日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做好“双碳”工作,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黄震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转变能源结构,实现绿色转型,按时实现碳达峰,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立法、修法等工作,结合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做法,立足我国法治基础,制定专项立法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法律体系构建,明确法律体系的框架设计、建设目标、推进进程以及重点任务等。

——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门性立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制订。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减缓与适应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核算、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

——加快修改与协调现行法律规范,启动对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清理现有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不相适应的内容。研究推进“双碳”目标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涉外新领域相关的补充立法。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一、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应建立完善与全国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形成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根本、以生态环境部相关管理制度为重点、以交易所交易规则为支撑的“1+N+X”政策制度体系。中期目标重点是实现总量目标与各省碳达峰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各地、各行业可通过全国碳市场优化碳配额资源配置。远期应强化总量控制,通过收缩配额总量、利用碳价信号驱动控排企业重视低碳技术革新,为我国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二、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平台体系。中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交易系统落地上海。除了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外,清算平台也是全国碳市场的另一大功能平台,是保证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顺利履约、交割的重要保障。建议加快推进碳清算所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服务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三、加大碳金融培育支持力度。从战略高度将碳市场建设纳入到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结合碳排放权特点,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整体设计。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与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上海、武汉等城市打造碳金融改革创新特区,进行碳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为全国碳金融发展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明确金融投资机构等进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入条件,明确碳排放配额是否可抵质押、可担保,持续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探索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

四、加快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开发统一的企业碳排放权管理和排污管理信用信息,争取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设立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信贷产品提供绿色征信服务。充分挖掘中碳登工业企业排放数据资源,开发商业级大数据产品,构建行业排放基准值数据库、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等,为企业摸清碳家底、诊断节能降碳空间、赋能绿色竞争力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作为全球控排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在全球碳市场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引导国际“行业减排”的碳价机制建设,加强国际航空和航海领域碳排放相关规则的研究,加快与相关领域碳抵消及减排机制的对接。逐步探索建立相关行业机构、服务企业以及专业人才储备,提升我国民航运输业等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影响力。坚定在国际合作公平竞争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同时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包括推进低碳行业技术发展、扩大碳定价范围、引入碳泄漏机制等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

▼ 杨智 ▼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西省委会主委李俊林:建议立足国内先进技术编制CCER方法学

新的CCER不应仍将国际方法学和国际市场认可作为对标目标,极力推荐国际方法学标准。因为,这还是当年西方CDM机制的话语体系,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利于中国国内先进技术的发展。

为此,李俊林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中国特色CCER方法学的研究。不宜全盘接受CDM、国际自愿减排标准(VCS)等国际方法学,应该立足国内技术发展需要和国内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编制中国特色的CCER方法学体系,通过国内和国际碳市场提高国内低碳技术的影响力。

二是加快改革现有方法学申报评审的管理机制。增加方法学征集和申报渠道,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申报;在方法学评审环节增加技术专家、行业专家、金融专家等,增加技术和产业话语权;增加方法学公示环节,广泛听取不同意见。

三是研究服务于中国“双碳”目标导向的CCER理论基石。额外性论证中加强对减排技术外部性的关注。目前方法学的额外性论证特别强调项目财务收益对碳交易收益的依赖性,容易排除那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气候效益的项目。鉴于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往往能快速推广,建议聚焦减排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效应这一基础,淡化财务限制,鼓励优质减排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

▼ 李俊林 ▼




全国政协委员王志良:加快建立健全 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负责绿电、绿证相关管理,生态环境部负责碳市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市场的运营管理。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地方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电网排放因子同步调整,绿电、绿证交易与碳市场关联等诸多问题,对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虽然相关部门建立了部门间协调机制,但由于涉及领域复杂程度高,关联性强,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的力度。为此,王志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出台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

二、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加快发布将绿电交易对应电量排除的电网排放因子,有效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统筹协调,针对此问题研究成立专题联合工作小组,引入该领域外部权威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加快解决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问题。

▼ 王志良 ▼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范围

一、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覆盖范围,积极鼓励民间市场主体交易

建议结合全国碳市场的需求,尽快增加CCER方法学的发布数量。目前仅公布了造林碳汇、红树林植被修复、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并网光热发电四种CCER方法学,仍有大量减排项目未被纳入。建议尽快增加发布如草地碳汇、充电桩绿电、光储充、绿氢等多个种类的CCER方法学,推进CCER方法学覆盖更多行业和领域的碳减排项目,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碳减排需求

建议设立国家级碳普惠管理和交易平台,作为全国统一的碳普惠交易场所,为公众和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碳普惠交易服务。同时配套制定出台国家级碳普惠管理办法,明确碳普惠交易的目标、规则和要求,规范碳普惠市场的运行管理。国家级碳普惠管理和交易平台的设立以及碳普惠管理办法的出台可与CCER市场形成补充。同时,积极鼓励民间市场主体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活跃的碳市场体系。

▼ 曹仁贤 ▼




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让更多林业碳汇融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汪玉成代表指出,林业碳汇融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及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基于安吉竹林碳汇改革的探索和已经形成的《竹林碳汇经营项目方法学》,加快推动该方法学尽快纳入国家CCER方法学体系,让更多的林业碳汇融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 汪玉成 ▼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关于明确碳排放权金融属性 推动碳金融稳健发展

南存辉委员表示,虽然我国碳金融市场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还未明确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碳金融业务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尚未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明确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有助于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到低碳、绿色产业,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南存辉委员建议,构建以《条例》为立法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同时,建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会同相关金融主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创新金融形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电力行业是减碳的“主力军”,在关注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南存辉委员也带来了关于电力市场交易的提案。跨省跨区输电是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解决我国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矛盾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化省间交易进程,南存辉委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的顶层设计,建立包含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在内的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跨省跨区市场交易的机制。

▼ 南存辉 ▼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集中精力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全部完成,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方案解决。

三是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 刘汉元 ▼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建立统一碳足迹管理体系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当前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乘用车的平均油耗也在持续降低,商用车的电动化转型“减碳”潜力较大。以上均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建议尽快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李书福认为,要推动产业的低碳发展,仍然需要政策方面的保驾护航。“从国际视角来看,欧盟、美国等地相继出台‘反补贴’‘碳关税’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李书福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

为此,李书福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二是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三是建议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四是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 李书福 ▼




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董事长李东林:建立供应链碳足迹数据披露规则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带来了多份建议,就核心出口产品供应链碳减排政策、重大工程建设低碳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能源转型战略和低碳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全球主要国家围绕碳治权中的规则制定、碳金融、贸易标准和低碳技术等展开激烈的竞争与博弈,对世界产业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电池法案为代表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步落地,要求出口到欧盟的钢铁、电池和光伏等产品提供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未来,随着各国‘碳中和’进程的持续深化,碳足迹管理也将成为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李东林表示,供应链的碳管理是对产品碳足迹的有效支撑,也是企业ESG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土化LCA碳足迹数据库,企业可以迅速获取产品的碳排放数据,量化环境影响,支撑环境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指导绿色产品与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企业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共享碳排放数据和减排措施,协同开展减排行动,有助于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发展。

对此,李东林建议,建立核心出口产品清单;建立供应链碳足迹数据披露规则;建立高质量本土化LCA碳足迹数据库。

在《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建设低碳化、绿色化示范引领的建议》中,李东林提到,近年来,国内外日益重视工程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通过采用装备电动化、电气化施工、施工工艺改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废弃物分类管理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减排效果,推进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

“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围绕国家级重大工程深入推进低碳化、绿色化举措,加强对重大工程的碳排放管控监控力度,发挥国家级重大工程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促进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李东林表示。

李东林建议,第一,针对无人区或生态薄弱地区,鼓励、支持和引导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构建新能源电力能源供给体系,探索新能源技术及装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落地,实现重大工程建设能源电力的低碳绿色、安全稳定供应。第二,以重大工程为试点,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作业装备的电动化、绿色化要求,加大绿电装备补贴力度,引导和推动工程机械装备电动化实施及应用,打造示范工程并形成示范效应。第三,依托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形成建设类工程碳排放、碳管控的考核机制,以更加完善的机制、政策引导工程建设项目的低碳化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李东林表示,制造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更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对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他建议,设立校企联合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区域研发资源配置;完善行业资质认定机制。

▼ 李东林 ▼




全国政协委员卢铁忠:建议推进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提出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

卢铁忠表示,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和价值。然而,在当前绿电交易、绿证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中,核能的绿色低碳价值尚未被认可和明确。

卢铁忠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同时,要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以及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 卢铁忠 ▼




全国人大代表薛济萍:对措并举应对欧盟“碳关税”

去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目前已试运行近五个月。据欧洲议会官网消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

2022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为3.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之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薛济萍在建议中表示,“碳关税”的实施将对我国企业出口欧盟带来多重影响。

对此,薛济萍提出五条关于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建议:一是与欧盟保持“碳关税”沟通协商;二是鼓励构建绿色供应链;三是提高国内咨询机构国际认可度;四是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五是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

随着全球加速迈向碳中和时代,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显现。我国制造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供应链全链路贯通困境、国内行业碳数据库缺失以及供应链低碳转型压力等问题。如何破局,成为我们打破绿色壁垒,进一步巩固、强化我国创新引领能力的关键。为加速推动我国供应链绿色低碳化转型,提升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绿色”竞争力。

因此,雷军建议:一、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二、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供应链内协同联通。三、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同时,雷军围绕“低碳”和“智能”两大方向,向大会提交了四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建议》《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关于进一步规范智能驾驶产品安全应用的建议》《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融合先进技术发展的建议》。据了解,这四份建议案涉及绿色低碳、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 雷军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 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议统一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基本上做到了与国际主流绿色债券标准保持一致,但绿色信贷标准口径不一,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仅涵盖表内信贷口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则涵盖表内外的社会融资口径。此外,国内绿色信贷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霍颖励介绍,国际绿色信贷一般以“赤道原则”为主,该原则对绿色产业的定义更为严格,而我国对绿色项目认定、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较低,境内仅有9家银行采取“赤道原则”。建议:一是制定统一的绿色贷款标准,并对已有的绿色项目遴选模式进行整合。二是逐步扩大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的范围,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项目实行不同的融资支持措施。三是持续推动《共同分类目录》标准落地实施,建议按照标准,在银行间市场对绿债贴标的基础上,扩大贴标范围,推动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接轨,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债券市场。

二是建议完善可持续信息披露机制。可持续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制度。目前国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由多标准向单一标准的融合,由自愿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我国先后对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等提出信息披露要求,但仍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披露主体范围较小、披露内容单一、披露内容格式不统一等问题。

对此,她建议,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统一披露标准并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信息披露标准落地,扩大强制披露的主体和范围。发挥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作用,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对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提出规范统一的数字化要求,夯实信息披露的数字化基础。加强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提升国际规则的包容性和兼容性。

三是建议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助于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需求。2023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数量下降,绿色债券流动性不足。一是建议鼓励境内外发行人依据《共同分类目录》发行绿色债券,不断增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对在全球的影响力。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提升绿色债券流动性。

“考虑到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以及绿色债券发展情况,建议监管部门允许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绿色债券ETF产品。”霍颖励称,一方面债券ETF是国际成熟的投资品种,境外机构接受度高,可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发行绿债ETF可充分利用指数化投资风险分散、透明度高、投资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降低绿色债券投资成本和难度,推动实体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是最早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率先建立了比较系统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建议一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出台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延续实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加规模,并适当扩大金融机构对象范围和支持领域。三是加大对投资者的激励措施,如将绿债基金等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考核,激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活动,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金融领域。

五是建议加快建立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绿色金融缺少对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资金支持,而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转型金融处于初步阶段,仅在部分地区出台相关政策,全国性转型金融标准有待建立。建议从国家层面确立转型金融标准,明确转型金融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的识别标准、转型资金用途、转型路径、转型所需时间、信息披露、效果评估等,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活动等提供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严宝玉:更好发挥碳金融市场自愿配置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位列其中,包括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助力。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同时,转型金融也取得全国共识,政策制定等各项工作进入加速期。

如何看待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全国两会期间,《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严宝玉。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辖内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严宝玉: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逐步显现,“五大支柱”初步形成,在支持经济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绿色金融发展“底座”持续夯实。构建形成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重要进展,并试点开展碳核算。二是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三是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四是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和市场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有效助力四川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政策先行,统筹推进激活“动力源”。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实施“绿色金融专项行动”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计划”,创设“川碳快贴”政策产品。二是重点突破,多措并举建强“主力军”。以提升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持续推动“标准、平台、碳账户”建设,高质量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实现四川省21个市州全覆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环境权益类融资产品。三是点上开花,因地制宜发展“先行者”。支持成都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绿色农业等领域加强探索。稳步推进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推动试点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科技赋能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亮点经验。四是多方协同,合作联动创造“共赢局”。联合省级部门举办多场气候投融资对接会和宣传活动。

《金融时报》记者:近两年,服务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呼声渐起。您认为推动转型金融发展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严宝玉: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服务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转型金融逐渐引发关注,但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前端基础制度尚需完善。我国虽在部分领域发布了低碳转型规划和标准,但覆盖的行业还不多,对转型活动的分类还不明确,部分标准未考虑地区差异。二是配套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碳排放信息监测、核算、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转型活动效果的评估机制还不太健全,微观转型主体设立的转型目标难以与宏观气候目标进行科学可信的基准比较。三是转型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金融机构转型服务能力较为欠缺,转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应用不足。低碳转型融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绿色债券、绿色基金运用较少,转型投资基金规模普遍较小。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看待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

严宝玉:目前,我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和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针对碳资产的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创新。从四川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围绕CEA(碳排放权配额)等碳资产相继进行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碳足迹挂钩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但是,全国碳市场的参与主体还比较有限,难以避免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发挥有限等问题。随着产业基础和配套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角度看,市场交易主体的丰富、覆盖行业范围的拓展、配额分配方式的优化、碳信用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和碳期货等衍生品的创新,将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政策支持角度看,财税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鼓励更多主体和民间资本进一步参与碳市场,并推动金融功能内置于碳市场,更好地发挥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建议:全面落实双碳战略,统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张荣华代表表示,钢铁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减排成本高、技术瓶颈、市场竞争力下降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双碳”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和完善鼓励政策,建议从六个方面统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和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张荣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双碳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国内、国际标准互认;同时鼓励深化碳核算体系研究,通过“核算法+实测法”相结合实现钢铁行业碳足迹真实减碳,为应对国际碳关税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完善钢铁行业双碳鼓励政策,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张荣华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关鼓励支持的政策,给予企业相关研发应用补贴,加快氢冶金、深度脱碳技术,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等关键性技术吸收、引进、创新和应用,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指挥棒”“牵引机”作用;同时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项目支持力度,助推钢铁企业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

三、加大差别化电价政策力度,鼓励“短流程”企业健康发展。张荣华认为推动冶金行业短流程的结构调整是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建议财政部、发改委加大支持性电价政策扶持,对率先建设短流程电炉项目完善峰谷电价机制;二是研究企业利用新能源及二次能源发电新政策,进一步为企业减负。

四、加大企业使用和建设绿电的政策支持,促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张荣华建议政府在电力改革、增加绿电比例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制定鼓励企业建设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分布式发电可取得绿证、可纳入碳减排量等支持政策。

五、积极倡导绿色运输,构建氢能产业链与全产业链协同降碳。张荣华表示应当加强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氢能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制、储、运、加、用、研及装备制造”氢能一体化产业链平台。一方面加速完善行业所需标准与规范,同时落实国家、地方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支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以产业链链主角色以点带面建设氢能廊道,并加快研发全国通用方法学,促进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完善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张荣华认为充足的人才是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建议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产、学、研组建联合体,以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为龙头构筑双碳人才新的培养机制,充分培养双碳人才,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张荣华代表建议,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减排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氢能产业发展以及培养双碳领域人才,从而为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将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 张荣华 ▼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强|打造低成本绿氢供应体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同时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将经济基础好、氢源丰富、产业配套基础好的地区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广燃料电池汽车。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易外送的区域,张国强建议,通过电价优惠,以及鼓励光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通过对代表性项目给予财政政策支持等,鼓励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通过给予运氢补贴、加氢奖励等措施,推动52Mpa长管拖车、低温液氢及输氢管道等高效储运应用、综合能源站等加氢站建设,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

张国强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奠定基础。

张国强认为,国家层面应统筹建立氢能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与跨部门联席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氢能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稳步开展试点示范。

▼ 张国强 ▼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制订《应对气候变化法》

双碳目标任务很重,但对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对碳排放的监督、控制制度也尚未建立,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持力度不够。加快形成以《应对气候变化法》为核心立法的碳减排立法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法律框架应包括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与监督、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等篇章。

对于立法建议,张天仁议案指出:一是衔接已有碳减排政策,加强碳市场建设;二是成立高级别、跨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机构;三是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 张天任 ▼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加强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

钟宝申希望农村光伏建设在为农民增收的基础上符合村容村貌,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从而避免农村光伏出现“今天大建明天大拆”的情况。

钟宝申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组件和逆变器等关键物料选用标准,大力推广发电效率高、可靠性高、外形美观、符合建筑美学、具有防积灰功能的组件产品。开展重点项目示范工程,促进农村光伏高质量发展。

他还建议,制定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加强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相关部门根据“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制定农村光伏与建筑结合的规划标准,避免农村光伏随意搭建、拼凑;引导新建建筑、改建建筑高水平安装光伏;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农村光伏市场质量监察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 钟宝申 ▼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分布式光伏发展

政策落地创新。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完善光电基础数据建设,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的商业化运作,并将光伏应用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升光伏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绿色社区创建中的应用比例。

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机构应与政府部门及各类企业共同建立融资平台,为光伏项目提供快速融资通道。融资平台应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及广东的产业优势,助力金融机构对接优质项目。融资平台应以市场化方式运行,逐步摆脱主要依赖贷款主体信用而非项目质量信用的情况。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在研究各地已有“光伏贷”产品效果的基础上,推出年限、额度、利率更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特点的“光伏贷”产品。相关产品可以考虑贷款利率与发电量表现挂钩。还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产权资产转换为可交易的投资产品,以低成本资金促进分布式光伏电站流动交易。同时推动项目收益险尽快落地,并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如推广光伏电站融资险及发电量损失险等,鼓励保险机构向符合高质量要求的投保光伏资产提供保费优惠。

▼ 王冬胜 ▼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武汉琦: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可再生能源装机逐渐成为我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全国各地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实现能源多样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我国绿电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绿电市场与其他政策及市场机制衔接尚需完善。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武汉琦建议,加大绿电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交易手段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与需求侧用户连接起来,有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扩大和绿色发展。

▼ 武汉琦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更红:加速煤炭行业相关用材“不锈钢化”

一是现有碳钢材料已不能完全支撑煤矿安全生产和清洁低碳转型的需要。煤炭行业预计全年总体用钢超过430万吨,但煤炭设备目前大量使用碳钢材料制造,容易产生锈蚀。部分锈蚀严重的设备使用寿命仅在7000小时左右,煤矿每年因设备的维护和更换花费大量人力和资金。

二是我国不锈钢企业已研发出煤炭行业输送、瓦斯抽采、给排水用不锈钢,并开始批量使用。煤矿的智能化建设需要稳定、安全、轻便的材料做支撑,而不锈钢拥有服役时间长、安全可靠、强度高的优势,且作为绿色材料可回收利用,非常契合智能化煤矿建设理念,且符合国家对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可大批量替代碳钢等材料。

“我国不锈钢企业在煤矿领域针对性研发不锈钢新材料,供货类型覆盖了板、管、线和型等规格的钢材,所有开发品种都实现了煤炭行业内首发、首用、首创,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材料支持。”盛更红举例道,如在煤炭输送领域,不锈钢托辊耐锈蚀,使用寿命达到5万小时以上,是普通托辊寿命的三倍以上;在瓦斯抽采和给排水领域,不锈钢批量应用于管路和管件上,整体管路使用寿命30年,可复用;延米重量比碳钢管轻50%。

基于此,盛更红建议,国家通过加速煤矿用低碳不锈钢标准建设等工作,推动煤矿用不锈钢在我国煤炭企业的快速推广应用。

具体而言,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推动不锈钢生产企业、煤炭设计院、施工单位及煤机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快速推进煤炭输送、给排水管路和通风管路用不锈钢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及实施。同时,钢铁行业积极开展煤炭用不锈钢钢板和钢带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制工作,配合煤炭行业相关单位修订已有标准及技术规范,促进不锈钢材料纳标,为煤炭开采领域提供不锈钢选材依据。

▼ 盛更红 ▼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提升炼焦煤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把钢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炼焦煤具有原料和燃料的双重属性,与传统动力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资源稀缺性,分布差异性。”赵建泽介绍,我国最优质的焦煤、肥煤储量只有210亿吨,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特殊和稀缺资源,且至今尚未发现可完全替代的其他材料。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只有澳大利亚炼焦煤能够形成有效替代,不过受地缘政治、经济逆全球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澳大利亚进口炼焦煤非常有限,存在“卡脖子”风险。

“钢铁制造业是国家工业经济的命脉,而炼焦煤又是钢铁制造业的命脉”。赵建泽进一步表示,加快建设炼焦煤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提升我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对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加强炼焦煤资源保护,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将炼焦煤资源与动力煤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制定炼焦煤重点矿区保护性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开采数量、规模等,防止过度开采,特别是对焦煤、肥煤等稀缺资源实施定点、定量保护性开采。

二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炼焦煤产业战略重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方炼焦煤矿井纳入国有重点煤矿管理范畴,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无序竞争。

三是构建战略储备体系。构建并完善以产地储备为基础,产能储备为链接,产品储备为补充,市场调节、有机统一的炼焦煤资源储备体系,动态管理、科学调配。

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炼焦煤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大力推广“110工法”,有效破解“三下”压煤和薄煤层开采难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炼焦煤资源精采细采,保护性开采。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重塑炼焦煤洗选、配煤、化验、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通产业壁垒、数据链接、精准作业,切实提升全产业链效率效能效益水平,打造新质生产力。

三是深化改革变革。实施炼焦煤生产管理创新和数智赋能,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动炼焦煤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要参与炼焦煤资源全球治理,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和评价标准制定。全力推动“中国焦煤”品牌建设,开展炼焦煤本质属性研究和评价标准制定,占领国际炼焦煤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制高点,引领全球炼焦煤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商业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我国炼焦煤资源比较优势,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加快对国内乃至全球炼焦煤供应链重塑,实施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炼焦煤资源统一调配、数字配煤,定制化生产、菜单式供应,不断“创造市场、创造客户”,积极参与到国际炼焦煤市场竞争中来,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新商业模式,拓展全球炼焦煤资源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 赵建泽 ▼




全国人大代表袁亮:促进大型煤炭矿区产能接续

一、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增加后备煤炭资源储量,保障煤炭资源供应链安全稳定。站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高度,科学确定大型煤炭矿区战略定位,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和资源评价工作力度,大力开展煤炭详查和精查,增加煤炭资源储量,提高煤炭资源支撑保障能力。

二、支持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建设,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升集约高效化水平。在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优化煤炭生产结构,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煤炭矿区,推动大型现代化煤矿项目建设,加快核准建设安全高效煤矿、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智能化煤矿,鼓励支持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试验矿井建设,增强大型煤炭矿区稳产增产的潜力。

三、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扶持资源枯竭矿区企业接续发展。在煤炭资源配置上向资源枯竭矿区企业倾斜,支持资源枯竭矿区大型煤炭企业建设资源接续煤矿,优化煤矿项目证照办理手续,促进煤矿项目如期建成达产。

此外,针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袁亮还带来《关于加大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和甲烷管控科技支撑的建议》《关于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力度的建议》《关于淮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在《关于加大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和甲烷管控科技支撑的建议》中,袁亮指出,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枯竭及开采强度的加大,我国煤矿开采深度正以每年8—25米的速度向深部延伸,部分矿井开采深度甚至超过1000米。深部煤层气开发将面临更复杂的构造、高瓦斯、高应力、低渗等条件,深部煤层气安全高效开发难度将更大。为此,袁亮建议:一、积极推动深部煤层气安全高效开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加强煤矿甲烷管控的科技支撑,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三、继续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和甲烷管控体制机制。

在《关于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力度的建议》中,袁亮指出,受煤炭机械化开采程度提高、露天矿开采比重增加、煤矸石排放处理代价高、煤矿保供稳价责任大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原煤入洗率降低、动力煤热值下降的问题突出;现代煤化工产业中煤制油企业燃油税税负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部分煤制油企业由于税负增加、企业亏损被迫压产或关停。为此,袁亮建议:一、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二、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攻关;三、加大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四、合理高效利用我国富油煤资源。

在《关于淮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中,袁亮指出,淮河流域煤炭资源大规模井工开采造成矿区地表大面积沉陷与积水、水土资源快速转换,长期、多煤层重复开采导致矿区生态环境处于长周期不稳定状态、复垦后土地再次积水,水土界面的不稳定性和难预测性导致土地复垦难度大、周期长。为此,袁亮建议: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着力推动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二、支持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示范与重大工程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袁亮 ▼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加快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将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的关键所在。

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自身财力、物力、人力等数字化转型必备要素有限,普遍存在改造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研发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再加上存在“新技术很难和现有设备的运行状况完全融合”的顾虑,导致企业望而却步。以上因素也让传统企业在智造系统智能化改造局部化。此外,传统企业大多缺乏直观评估企业智能化改造,以及后期数据治理、挖掘工业数据价值的能力。

对于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精准扶持,缓解企业转型压力

希望通过加大技改专项补贴、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智能制造贷特色优惠贷款,降低企业“智改数转”成本,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二、持续打造多层次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公共服务体系

希望通过政策、资金、推广等方式支持科技技术研发企业,打造平台体系;同时鼓励传统企业借用平台、体系,从而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意愿和水平。

三、加速制造行业工业软件的国有化攻关,拓宽推广渠道

建议通过加大政策力度,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围绕重点行业,推进产业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完成核心技术攻克;同时降低国产工业软件采购和使用成本,实现核心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由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推动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钢铁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钢铁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更要顺应政策趋势,加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危中求机”,提升核心竞争力。

钢铁行业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点领域和责任主体。对于钢铁企业来说,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但也面临资金、技术、标准等诸多现实问题。

对于如何推动钢铁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建议:

一、积极发挥资金政策支持作用

建议在目前钢铁行业下行周期的情况下,积极发挥资金政策支持作用,给予钢铁企业更多的绿色金融贷款、绿色专项补助等资金支持。

二、聚焦先进技术合力开展攻关

建议针对全氢能冶炼、高炉富氢喷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联合降碳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全行业研究攻关,在行业内开展技术帮扶。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钢铁企业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加快制订碳足迹核算等相关国标文件

建议加快制订碳足迹核算等相关国标文件,加强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抓好2023年至2025年欧盟“碳关税”过渡窗口期,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钢铁企业参与,共同建设钢铁企业碳管控平台及碳资产管理平台,并积极与欧盟等贸易合作伙伴,推动碳足迹标准和认证结果互信互认互采。同时,可选择典型企业或生产线,建设国际示范合作项目。

四、进一步加强高端人才招引及培养

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校企合作等形式,招引优秀成熟的人才,并对引进相关人才的钢铁企业,给予财政税收、贴补等政策倾斜。同时,强化专业培养,以设立奖学金、合作基金等形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 董才平 ▼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示范区

苗伟提出,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探索能源协同发展模式、建立统一碳排放核算口径、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定减排时间表和中长期碳排放目标等。

苗伟认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数”谋“新”,数字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二是加“数”向“实”,利用新兴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数实深度融合,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 推动钢铁业低碳绿色转型

第一,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当前,国际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均制定了极富雄心、极具挑战的低碳技术发展计划,希望借此扭转其钢铁工业全球竞争力走弱势头。与之相比,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起步较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储备不足,研发攻关力量较为分散,国家层面尚未形成针对核心低碳共性技术的系统支持方案。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钢铁行业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配套钢铁强国科创专项资金,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和多学科融合领域形成科学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体系,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堵点。”赵民革特别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低碳技术基础性研究和能力建设、世界前沿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推动钢铁行业EPD平台建设及下游用钢产业链应用,以及绿色钢铁材料政府采购,钢铁新材料、新装备跨产业链国货国用。

第二,出台一揽子政策。赵民革对比分析认为,国外绿色低碳转型启动较早的国家,支持政策更加具体、支持金额总量大,多数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绿色低碳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和重大技术研发。“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也亟须国家层面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和钢铁工业发展特点,出台产能治理、技术创新、财税金融、人力资源等有针对性的一揽子政策,统筹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他表示。

为此,赵民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形成政策合力,研究制定低碳驱动下钢铁行业总量下行阶段的人员安置系列政策、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财税与金融支持系列政策、绿色低碳重大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政策,完善绿色低碳钢铁产品推广应用标准政策体系等,统筹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引导、鼓励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2023年全国约产生钢渣1.5亿吨,而目前,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约为40%,远低于国外钢渣综合利用水平。

为此,赵民革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3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一是加大力度推进行业协同。推动钢铁与下游行业建立更广泛的协同耦合发展机制,共同开展钢渣产品质量评价、实际工程应用验证等,为钢渣高效利用疏通拓展渠道。二是出台相关政策对钢渣在建材行业的应用提供支持和引导,形成钢渣产品质量管控体系。三是进一步建立推广钢渣应用的具体标准,提供钢渣应用场景和推广计划,提高钢渣资源化利用水平。

▼ 赵民革 ▼




全国人大代表,VAMA(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运营官欧云飞:加快培育汽车用钢先进材料新质生产力

欧云飞指出,当前,中国汽车用钢先进材料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一体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他举例道,如在创新方面,缺少基础研究及对用户的研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与小范围的协作企业之间,项目先期介入能力较弱,成果难以产业化。在一体化服务供给方面,汽车用钢生产企业单一从车型设计前期介入、钢材后续加工应用等维度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和工艺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客户需求。“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国内部分汽车板生产企业绕过专利,开发同类功能类似产品的情况,汽车用钢先进材料专利技术侵权时有发生。”他表示。

因此,欧云飞提出两方面建议。

第一,加强创新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一是鼓励优势企业和外资研发机构参与科创中心建设。他介绍道,湖南全力助推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人才总量突破300万,创新要素资源加速向长沙集聚。因此,欧云飞建议,商务部牵头支持湖南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安赛乐米塔尔在长沙设立高端汽车用钢创新研发中心。同时,结合娄底成熟的汽车用钢产业,可在当地建创新研发分中心,利于研产销高效互促转化。二是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支持和激励高端科研人才培育机制。创新高端汽车用钢研发人才引进机制,在业绩考核、研发投入、工资总额、人才待遇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支持,保障高端研发人才落户扎根。三是建议工信部牵头在国家层面针对基础研究进行战略性布局,构建对汽车用钢先进材料工艺稳定性、后续深加工适应性等认证评价体系。

第二,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是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二是借鉴国际知识产权先进治理经验,为国家间的创新合作营造更优环境。三是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建设面向外资企业产权保护的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在各主要一线城市集中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登记、交易、维权、跟踪和救济等政策指引的宣传,提高外资企业获取知识产权政策的便利性。

▼ 欧云飞 ▼




全国政协委员江毅: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中国华电作为能源央企,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要部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切实把会议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

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华电将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培育壮大以风电光伏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延伸氢能、储能、碳交易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产业链,打造华电综合能源产业圈,大力推进数智化、人工智能AI与能源电力融合赋能,加快建设“数智华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勇当能源保供顶梁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将牢牢把握能源安全和保障这一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坚决担起保障能源安全重大责任,始终坚持“两个至上”,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和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强化电力安全生产,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全面提高保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三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等工作任务。中国华电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疆、内蒙、甘肃等沙戈荒大基地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开发,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基地新能源项目有望建成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第一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项目。

四是全力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的目标任务。今年,中国华电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等部署要求,深入实施提质增效稳增长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央企投资带动作用,确保完成全年经营目标,切实当好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

五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等工作部署。中国华电将加强科技研发统筹,加快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华电分室,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积极开展电力工控软件、燃机“卡脖子”关键部件研制、电氢耦合关键技术及下游场景应用创新联合体组建,努力打造产业链链长。积极推动“华电睿”系列国产电力工控产品市场应用。

六是突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华电将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着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加强子企业董事会、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优化完善考核激励体系,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乃文:分类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月4日晚间,《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乃文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将携1项议案和1项建议上会,涉及分类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加快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前国有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类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另一类是功能类企业,这类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张乃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和管理方式,能最大化发挥对应国有企业职能。本次议案旨在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应分层分类推进。”

议案中,张乃文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对国有企业改革而言,需要以分类改革为切入点,系统、协同、全面地推进各项企业改革。

张乃文建议,从两大方面推进。一是切实提升商业类企业市场竞争活力。包括赋予更多经营自主权。建议国资监管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合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企业依据市场规律自主经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议允许企业在干部选拔、人事安排、薪酬设计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引入市场化选聘机制。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建议对商业类企业重点考核发展质量效益、价值创造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市场化经济指标为主导,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和长期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二是有效加大功能类企业监督整合力度。包括严格控制平台公司数量。建议关停一批不必要的平台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平台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县级平台保留1至2家,市级平台不超过3家。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建议健全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实行问题线索有序对接、督促整改有力协同、责任追究有效统筹。切实提升平台公司融资能力。建议平台公司通过做大资产规模、提升资产质量、提高主体信用评级,提高融资能力和筹资效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张乃文还将携1项建议上会。其建议,加快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绿色甲醇产业长效发展。

绿色甲醇是一种碳中性或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对能源、化工、交通等领域实现脱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张乃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特别是缺乏统一、清晰的认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与国际绿色甲醇行业的接轨。因此,要推动绿色甲醇产业长效发展,亟需加快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为此,张乃文从六个方面建议,跟踪了解国际上绿色甲醇相关标准和指导文件;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确定我国绿色甲醇的定义边界;专家团队组织制定绿色甲醇团体或国家标准;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加强对绿色甲醇认证市场的监管;加强对绿色甲醇认证标准的宣传;及时跟踪国内外产业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乃文:加快绿色甲醛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长效发展

“绿色甲醇是一种碳中性或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对能源、化工、交通等领域实现脱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3月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乃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绿色甲醇产业的长效发展带来相关建议。

记者了解到,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发布,绿色甲醇价格稳步上升,远超传统甲醇,作为目前唯一有溢价的绿色氢基能源产品,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甲醇产能虽排名世界第一,但以煤制甲醇为主,绿色甲醇产能占比极低。为此,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支持绿色甲醇产业发展的政策。

张乃文表示:“当前,国内多家企业特别是国(央)企正积极开拓绿色甲醇产业链。其中,悦达集团立足盐城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要素和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政策基础,正着力将绿色甲醇作为高质量发展绿氢产业、助推打造绿色之城的切入点和支撑点。”

“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特别是缺乏统一、清晰的认证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与国际绿色甲醇行业的接轨。因此,要推动绿色甲醇产业长效发展,亟须加快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张乃文表示。

绿色甲醇行业产业发展喜与忧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以及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等一系列国际政策的发布,绿色甲醇已成为航运业脱碳的核心选择。

据悉,以马士基为主的国际航运巨头纷纷实施燃料绿色化战略部署,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成为替代燃料动力船舶的主流,极大地推动了绿色甲醇的需求与发展。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内在甲醇航运业也多有布局,开启了以绿色甲醇为核心的航运业绿色转型崭新篇章。

记者注意到,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估,到2050年,全球甲醇产量将达到5亿吨,其中绿色甲醇(含生物甲醇)达3.85亿吨,绿色甲醇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张乃文指出,我国发展绿色甲醇产业拥有基础。我国对于绿色甲醇产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需求,国家发改委将“CO2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为绿色甲醇生产及利用指明了方向。

“我国绿电资源和生物质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绿电制绿氢并耦合CO2制绿色甲醇不仅能解决波动性绿电的规模化消纳问题,还能实现CO2的额外消纳;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绿色甲醇,不仅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张乃文表示。

发展绿色甲醇项目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张乃文表示,绿色甲醇项目有利于将国内自然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优势。“未来随着国内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绿电成本的不断减低、碳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碳税补贴的稳步落实,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将体现出极大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不过,张乃文指出,我国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亟须建立。“国际市场上绿色甲醇认证标准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体系。但国内对绿色甲醇的定义仍没有明确的边界,我国在推进甲醇行业绿色转型过程中,正在探索建立自己的绿色甲醇团体标准,但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

张乃文认为,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品的需求增长,要推动国内绿色甲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并实现稳健的国际贸易合作,构建一套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总的来看,加强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甲醇燃料的清洁生产和使用,引导甲醇行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对于推动我国绿色甲醇产业健康长效发展以及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对于上述行业发展问题,张乃文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共同牵头,组建生物质能、化学化工、环境科学、能源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包括行业权威企业及科研机构人员),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等相关权威机构负责协调标准化工作,共同推进国家级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如何推进我国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的建设?张乃文认为,要跟踪了解国际上(重点是欧盟)绿色甲醇相关标准和指导文件,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绿色甲醇定义、技术指标、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等,还要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确定我国绿色甲醇的定义边界,明确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包括原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及废弃阶段)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以及环保性能指标,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张乃文还表示,专家团队组织制定绿色甲醇团体或国家标准,明确具体的技术参数、测试方法、认证流程等,并建立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认证机制,加强对绿色甲醇认证市场的监管,同步推进与国际认证机构的合作,推动国内外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互认,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符合绿色甲醇认证标准的产品。”

张乃文还表示,应加强对绿色甲醇认证标准的宣传,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绿色甲醇认证标准体系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此外,还要及时跟踪国内外产业动态,根据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适时修订完善认证标准,在确保与国际接轨的前提下,鼓励并推广更先进的绿色甲醇生产技术。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集团丁士启:加快建立矿产勘查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守住国家能源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底线,国家提出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战略,积极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人大代表、铜陵有色集团总经理丁士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此需要加快建立矿产勘查长效机制,建设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搭建风险勘查项目资金的筹集及流转渠道,利用好国内外资金、技术,让社会资本在矿产勘查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快我国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实现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

丁士启代表建议,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平台,通过新建矿业等资源交易市场,或在现有资产交易市场中设立独立业务板块,专业进行矿业等资源交易等全流程业务活动;其次,建立风险勘查市场诚信约束体系,通过实施项目勘查终生负责制度,并制定相应追究条例,对弄虚作假的勘查单位、个人经审定后追究相应责任;此外,要编制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办法。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保证信息披露真实可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实施深层地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一是统筹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持续追踪国际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提出我国深层地热开发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图。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深层地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设立深层地热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深层地热资源(含深层水热型及干热岩资源)形成机制、勘探评价关键技术、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深层地热勘探、资源评价、高效开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

二是加强地质勘查,摸清深层地热资源家底。在全面跟踪国际进展、掌握我国赋存及开发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深层地热资源的比较研究,为我国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坚实基础。与各类深层矿产资源勘查相统筹,部署开展全国性的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分布及类型,评价资源储量与开采潜力,形成完善的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权威、开放的全国性深层地热资源数据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加强引领支持,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将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做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规划引领。加强法规、标准与扶持政策供给,适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产业政策、环保法规、财税政策、技术标准,加强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与鼓励,加快推动深层地热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 马永生 ▼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加快发展新型智慧供热

李寅建议,应充分重视系统节能减碳、提质增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速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通过智能化调整实现系统整体的节能降耗,进而降低供热行业碳排放。

一、完善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新型智慧供热相关鼓励政策,起草并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为新型智慧供热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加强地方政府、供热企业对新型智慧重要性的认识,将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纳入供热规划考虑。

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坚持开源节流。国家层面:一方面,将供热计量改造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库,利用现有中央预算内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城市供热计量项目;另一方面,完善供热用煤保障相关政策和煤热联动价格机制,降低并合理疏导生产成本,保障供热安全稳定运行。地方层面:建议将新型智慧供热项目改造纳入地方供暖补贴范围;设立专项基金、基础设施基金等投资新型智慧供热项目;将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范围;合理制定两部制热价,调整和平衡各方利益。

三、多措并举,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供热企业资金难题。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包括新型智慧供热项目在内的供热企业定制低息贷款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供热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供热REITs项目试点;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供热企业与资本市场沟通交流,让市场能够为供热产业建设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四、提升供热系统综合智能化水平,充分挖掘供热数据价值。鼓励供热企业通过新型智慧供热技术,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强化各环节、全系统的信息互联,提高系统的综合运行控制、分析预测和决策管理能力。

五、加强行业监管,保障供热计量改革稳步推进。各地发展改革委、供热主管部门结合新型智慧供热数字化平台建设,通过对成本、价格、污染排放等数据的收集分析,及时掌握供热行业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供热计量改革落地见效。

▼ 李寅 ▼




全国政协委员林晓辉:发挥金融引导作用 促进粤港澳三地生态建设合作

近年来,大湾区在三地政府的推动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三地在生态建设合作机制和政策对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落实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仍需依靠湾区内的产学研优势,进一步整合环保产业资源。

对此,林晓辉认为,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吸引了大量内地和国际机构发行绿色债券。为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的绿色经济和产业发展,香港可以发挥金融引导作用。

林晓辉建议,未来大湾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协同发展:一是加强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构建产学研体系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二是打造香港为示范区,支持国内环保企业以香港为桥头堡拓展国际市场。三是整合资源,针对核心环保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环保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 林晓辉 ▼




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段向东:加快西藏阿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固边兴边强边

段向东指出,近年来,阿里地区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该地区持续推进国家战略性资源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加快资源勘查,在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方面新增一批地质找矿成果。

“目前阿里地区电网装机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特别是该地区尚无铁路线路。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到周边的那曲火车站和南线日喀则火车站距离均超1200公里,仅依靠公路运输,运距远、成本高、效率低,对固边兴边强边的安全支撑保障能力不足。”为此,段向东围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藏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一体实施、同步推进阿里地区电网、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根本上保障固边兴边强边战略的实现。

二是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协调,加快藏西北电网建设,加大区外购电力度,探索提高青藏联网和川藏联网送电容量的可行性,为阿里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经济的电力保障。

三是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协调,加快新藏铁路(北线那曲—噶尔段)建设步伐,为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交通运输基础支撑。

四是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协调、相关企业牵头,加快推进西藏阿里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构建我国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 段向东 ▼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安徽高水平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劲动能

聚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上聚力突破

合肥先进光源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建成、在建装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大健康、人工智能、数据空间、环境研究院及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6大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能级持续提升,转化落地前沿原创技术成果100余项。过去一年,一批前沿原创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持续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和规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无研发活动“双清零”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万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7户,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专利授权、研发机构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户、居全国第1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5家、居全国第5位。综合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部署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着力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构建协同高效创新生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个维度协同发力,精准配置资金链和人才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梳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衍生技术成果170余项,催生中科离子等科技企业20余家。高标准推进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2023年立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99个。深入推进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累计揭榜16项国家试点任务、居13个试点省市第3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全省更大范围推广复制。打造以“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谷院网”融合创新品牌,在“科大硅谷”组建全国首个“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大硅谷”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科技企业近千家;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培训科技产业组织人才4000人次;“羚羊”工业互联网汇集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项目超12万项、转化落地项目近千项。

陈军表示,安徽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一是持续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全面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能级,取得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二是聚焦产业需求组织科技创新,优化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实施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攻关行动,推动数智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实施政策技术场景化行动,争创国家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打造主体高效协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四是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应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试。

▼ 陈军 ▼




来源:和碳视角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